何谓“天护”?天人是属于天界的众生,是护法的天神,他们将会保护用心慈爱一切众生的人。人们时常有反对的意见:“如果别人污蔑你,而你却以慈爱回报,难道他们不会认为你是懦夫,而且想要利用你吗?”如果真是这样——这相当有可能,因为人们倾向于如此——那是他们自己造恶业,不是吗?对于修行慈心的人,是不会有减损的。那么,怎样才会造成慈心的减损呢?验证慈心修行的一种方式就是——如果知道某人在利用你,要检视自己心中是否存有一丝的抱怨。或是还能够慈爱此人,并以慈心相待。这也是我们检视自己是否行于正道的一种方式。当然,慈爱是要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而一个贪图利益的人。是缺少慈爱的。如果以为修行慈心会成为懦夫,这真是一种谬见!因为慈爱带给人的是力量,而非懦弱!一个心中满是慈爱的人,因为不再有任何事物能够动摇他的心,他会感到祥和、平安与完全的自在。慈爱使人充满力量而不是怯懦。但是,人们常因误解了慈爱,而掺入了情感。情感所造成的依赖会令人怯懦;如果人们心中的慈爱得到完整的培养,就能够如磐石一样坚固。借着自我的净化,人们可以获致完整的保护。
“心专”,也是修行慈心十一种利益的一种。这也就是每次禅坐之前。都要先发出慈心的理由。如果没有宽容、成行和慈心这三项基础,心灵是无法专注的,有如撑起禅修之鼎的三大支柱。慈爱,一种由心中浮现的感觉,是心灵专注之绝对重要因素。因为慈爱可以创造心灵的和平与宁静。如果缺少慈爱,可以借由每次禅坐开始时的慈心修行,来增长自己心灵的慈爱。
人必先自爱才能爱人,但是自爱并不意味着放逸,并非总是欲求美好舒适,容不下身旁的一只蚊子,或贪求自己喜爱的食物。那称为放逸而不是爱。这是愚蠢的。母亲对孩子的慈爱,常是深含着智慧的。如果一位母亲过于溺爱孩子,孩子与母亲都将要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。但是,如果这位母亲懂得真爱,就不会纵容她的孩子。她将会用爱和智慧,带领她的孩子成长。并且——用她的爱——以身作则作一个好榜样,这是我们必须要自己完成的事。因为我们爱惜自己,所以我们必须要求自己的行为受到某些规则的约束。
每个人盼望在禅坐中有“专注”的成就,那么就必须建立在心中的慈爱之上,同时也建立在不断的练习之上。但是。即使疏于练习,只要保持慈爱之心,也有助于心灵的专注。
形容一个人“容光焕发”,是表示从脸上散发出愉悦的光泽,这是市面上所有化妆品都比不上的美容功效。真正的庄严就是如此,而且也是得来世庄严果报的因。年轻的人,即使没有内涵,或许也可能有庄严的外貌。但是,真正的庄严,必须要借由行为的观察而得知。佛陀所以让众生仰慕的庄严,就只是借由沿着街道庠序步行,仅仅见上一面,也能令大众跟随他并且成为他的弟子。以佛陀的儿子罗睺罗为例,当年少的罗睺罗,以拥有如同佛陀庄严的外貌而自傲,佛陀得知后,立即责备他而且说:“对于所有的外貌,都应该如是观照:所有形貌非我,非我所,无有实际。”
修行慈心的十一种利益还有“不毒不兵、水火盗贼终不侵狂”。现代人争战虽不用弓箭,但还是使用枪枝和棍棒;火和毒药仍然是向敌方进攻的武器。这不意味着修行慈心就会所向无敌,而是表示充满慈爱的人,通常不会置身于该种境地。而且,即使身处其中,他们的心也不受影响。或许他们的财产会受到损失,他们的心却不会。当一个人心中不再有恨意,他也就没有敌人了。
最后一项利益是“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”。我们全部都要死亡,死亡的那一刻非常地重要,因为,那也是再生的片刻,事实上那正是我们的生日。每个人都将死亡当作是伤心事而充满着哀愁。如果能够以清晰的意识和无量的慈爱来体验死亡,那么死亡就会是一个美好的生日。对阿罗汉而言,这些全部都是真实的。我们习惯性的思惟模式会延续到生命的终点、死亡的片刻。习惯性的思惟模式是无法在转瞬间改变的,如果人们心中充满慈爱,就能够心思清明、没有恐惧,心中唯有祥和与平静。因为,死亡正是另一段全新生命旅程的开始,所以要以正面的态度面对死亡的片刻。
能够在心中涵养慈爱,对于我们自己有莫大的益处。曾经有人说得很对:“这是一次自我的旅程。”确实如此。只要存有我执,我们所在的任何旅程都是自我的旅程,但是,至少这旅程的方向是正确的。这旅程所朝向的终极目的就是“无我”,因为心中的慈爱越多,我执就越少。我执去除得越多,心中流露出的慈爱也就越多。当人们将慈爱带入心中,自我就必须靠边站。因为,唯有自己才能够带领自己得到解脱,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仰靠自己,学习独处。尽管如此,我们还是欢迎所有旅途上的伙伴,因为旅程上这辆车很大,而车上的乘客却不多。
“悲心”是我们的第二位善知识。残酷是悲心的远敌,而怜悯则是近敌。怜悯之所以称为近敌,是因为怜悯与悲心非常相似却又不同,因而算是一个敌人。当我们为他人的苦难感到难过的时候,就会产生怜悯之情。然而,悲心却是共同承担他人苦难的勇气。英文的悲心“”中,字头“com”表示参与,字尾“”是指强烈的情绪。悲心是一种同理心——能够体会他人的感觉。
当人们真正了解,自我之中存在着苦与不知足,而且又能够体会出他人的感觉,悲心就会因此出现。否则人们仍然会活在幻想之中,幻想着自己必定会万事如意,只有别人才会倒霉不已。如果能够清楚地看见自己内心所有不知足的思绪不断地在快速转变,包括喜欢和嫌恶、遗憾和怨恨、恐惧、烦恼和紧张,就会知道自己与他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相同。因此,当他人面临着困难的时候,就能体会出那个人的感觉,因为我们知道,那也将是属于自己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