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书包

繁体版 简体版
520书包 >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> 第三章 灵性修行周期

第三章 灵性修行周期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天力灵示: 修行是个循环,修行议题会重复出现。我们可能误以为灵性修行是直线式的旅程,经历某种风景之后,达到远方的目的地——开悟。其实不然,灵性修行应该被描述成愈来愈宽广的环形或螺旋形旅程。

每当修行达到新的层次时,原本处理过的议题还是会一再出现。所以,如何度过生活环境与修行两方面的变迁,也必然是一再出现的问题。

生活的变化不只是出于内在需求的转变,也来自外在环境的转变。存在的本质就是不停地变化。我们要如何在灵性修行中欣赏这些自然的生命周期?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所带来的不断变化的周期,并接受这些周期带来的内在任务,顺着这个过程就能自然产生灵性的成长。

我们的社会已忘却这些自然韵律,并以各种方式教导我们忽略它们:孩子被强迫进食,尽早学习知识,而不是自由玩耍、以健康的方式学习;许多中年男人还没有度过青春期,女人努力保持年轻,好像要逃避成熟;老年被视为可怕的挫败。不论哪一个生命阶段,我们都缺少智慧的榜样。

灵性修行的技巧和方式也有自然的周期

即使是灵性老师和上师也要面对这些无法预料的周期,比如心中生起自己未曾实现的渴望,或是整个团体面临艰难的处境。有位极受敬重的印度上师发现学生充满嫉妒和竞争时,被迫全面评估自己的教导是否适当。还有位灵性老师极度渴望到山林中隐修数年,却在自己的上师过世时,被指派为著名寺院的住持。

同样地,内在灵性修行的技巧和方式也有自然的周期。我们常认为不同的灵性道路有不同的修行方式,比如服务穷人、祷告献身、瑜伽体位、隐修闭关或研究探索。但灵性之旅可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,引导我们吸纳许多不同的修行面向。

某阶段的修行可能是全心奉献、追随一位老师,下个阶段却可能是自己修行、探索;或是在某个阶段全心过着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,下个阶段却试图通过服务他人而扩展慈悲心。我们可能在某些阶段专注于身体,某些阶段侧重祷告和臣服。另一些阶段则注重研究和思索。

自觉地接受每个成长阶段的灵性任务

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灵性成长的种子,当我们能有自觉地接受适合自己的人生任务时,灵性生命就会成熟。可惜在许多灵性团体中,有些人会逃避这些任务。他们可能从二十五岁就开始耗费多年光阴,试图忽视自己的身体和创造力,直到四十几岁才痛苦地发现自己其实想拥有家庭和事业。

他们也可能加入某个灵性团体,想象自己终生像佛陀一样生活,有如与世隔绝的流浪隐士,却忘记佛陀流浪一段时间后,仍在一座寺院安顿下来,成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,并花费二十五年教导别人。不论是在寺院、工作场合还是家庭生活中,我们都要为心的发展倾听各个周期的需要。并接受各个周期的灵性任务。

与成长有关的自然周期(如发展正当的生计、搬迁至新居、小孩出生、进入灵性团体),都会带来灵性的任务,这些任务要求我们的心在承诺、无惧、耐心和专注中成长。

与结束有关的周期(如子女离家、父母年老与死亡、事业失败、离开婚姻或团体),则会带来不同的灵性任务:悲伤、优雅地放下、放弃控制、在失落时找到平等心与全然的慈悲。

这些内在的周期开启时,我们的灵性任务就是要觉察它们。并将爱、智慧、宽恕带入每个周期里,这是所有周期都需要的要素。

我们每个人都有灵魂,那个灵魂非常清楚他有个灵魂议程,每世都想要将其完成。无论我们对我是谁感觉有多迷茫,甚至无家可归、流浪街头,或是陷于绝望的痛苦或罪恶,我们都明白。在这个星球,我们都有个任务,而那个任务终归于学习爱。如果我们这一世中没有完成这个课程,我们就得不断转世继续学习。一旦我们真正修满了课程,学会了爱他人,我们就毕业了。

在一轮轮的修行中。得到一位修行上师的指引是必要的。真正的修行上师一定是明师,但多数人只找得到名师。明师和名师有什么区别呢?我直接引用黄庭禅张庆祥讲师的一篇文章来回答你,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。

“明师”与“名师”不同,明师不一定出名,而出名的未必是明师。好比古代的神光。在未拜达摩为师前,道场很大,徒弟很多,很会讲诵诸经,他讲经说法时总有百万人天听讲,那名气可要比达摩出名得多了,这叫“名师”。然而神光没有得到达摩的真传之前,依然不知如何修证自己的法身,依然不知如何超生了死,所以不论多么出名,也可能是一个“名师”而已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