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夕瑶嘲笑着白雪,“像你这样的性格不好,朋友要一起才可以加深感情,一起吃饭,一起唱K……尤其是亲近的朋友,就应该趁着现在和大家打好关系,这样就不会那么孤独,不然日子久了感情也会变淡的。”
她虽是嘲笑着白雪,但更像是嘲笑自己,她自己身边就没有什么朋友,努力赚钱,努力生活,和同学之间的联系也少了,就连同寝室的室友也见得少了。
就像刘夕瑶说得那样,很多人会花大量时间在朋友身上,一起吃饭,一起看电影,一起打游戏,一起怎样怎样。大家似乎开始恐惧那种将孤独暴露于人前的羞耻感。
看上去他们把时间花在了值得的地方,而且他们的确看上去“人缘很好”,“很受欢迎”,或者说,他们“不孤独”。
那么,那些没有将时间花费在如何打点人际关系上的,依旧独来独往的人呢?
真得正如刘夕瑶说的那样,变得“可耻”了吗?
可能白雪是不认同的,就像她在卡大读书的时候。很多中国留学生,来到国外大学的开学第一天,不是和教授或者是和本地学生打招呼,反而一屁股坐在同是黑头发黄皮肤,我们自家国人的堆儿。这样的结果是,读了几年之后,他们的中文说得比之前更好了。
和他们相反,还有一小部分华人留学生,经常独来独往,平时基本都和各国外国人交流。聚在一起的学生们总是反过来排挤他们,会背地里说他们“傲气”,“不合群”。
看上去这些流言对后者没有什么影响,依旧是手里抱着几本书,昂首阔步,英姿飒爽地穿过校园。即便是一个人吃饭,他们看上去也很很舒适,没有丝毫尴尬紧张的神色。
相比那些一到考试就开始互相抱怨什么什么还不会的前者,后者看上去永远都是一派云淡风轻,从容无比。自然最后的成绩出来,前者大都在“pass”上下徘徊,而后者往往成绩非常优异。
白雪当时就是后者,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她性格的原因,让人觉得她傲气,不合群。
成为那一类人其中的一个之后,他们的谈吐和素养让她知道,绝对不是因为他们“情商低”,或者是“性格问题”,才让他们看上去“孤身一人”。
传授高分秘诀的时候,他们说:“我只是将他们用来结伴去图书馆看书结果聊天的时间充分利用了”,“结伴太浪费时间了,总是要等人,我讨厌等待。”也有人跟我说,“我和他们没什么好聊的。”
当曾经的圈子已经无法帮助他们成长,并且不会在对他们的进步产生任何积极的作用,他们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它,抛弃了那些人,主动选择了孤身一人。
而这样的孤独,真得一点都不可
耻。
可回来之后她变了,不喜欢那样的孤独了。曾经那个高傲的人,一去不复回了。
我们有多少人曾经为了所谓“朋友”而心甘情愿放弃过我们自己的时间?
原本想要做什么的时候,被朋友说“哎呀做什么呀反正也有时间的”“和大家一起出去吧这是集体活动啊”“你不想去?你怎么这么不合群啊?”
大多时候,我们不得不选择妥协。
其实“从众心理”很恐怖,我们不想要成为群体中的“异类”,那个“不合群”的人。
可是,问问自己:你是否真得有过必须达到某样目标的决心?
又是否真得有过为了它而放弃一些东西的觉悟?
一旦我们为了要拥有什么东西,或者为了成为什么人而开始努力,这就意味着,我们不得不舍弃舒适的状态,舍弃安稳的生活方式,舍弃一些我们曾拥有的东西——可能是和朋友加深友谊的机会,也有可能,就是你的朋友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