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酬劳,你们和尚不是都说化缘之类的吗?”祝英台在真的不是故意刁难,只是觉得疑惑才问的,真的是真的!
“呵呵,和尚我有手有脚,年轻体壮,能干活吃苦,也能替他人解心中之惑,对佛法有不浅的研究,这样的我又何须像废物一样,让其他人用自己的劳动来供养我?和尚出家,还要吸众生的血来保持所谓的‘出家’‘超然’‘超脱’,那又如何称得上和尚,不过是伪佛,邪魔罢了!”唐三藏淡然说道,话语中无不透露着对几千年来的大部分所谓‘僧佛’的不屑,甚至直接把他们全部归到伪佛邪魔之类。
宁采臣点点头,对唐三藏的看法十分认同。
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,就不可能真正的超脱,毕竟人是离不开这个社会。那些和尚,整天不做事,稍微好一点的,是有做事,不过也建立在霸占土地,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。自古以来,和尚之中,除了少数真正思想境界高有觉悟的高僧,其他的都可以说是社会的毒瘤。因为他们在这个物质的社会,追求身体上的超脱——嘴上说着追求心灵的境界,实际上他们比起普通人,也只是解放了沉重的劳务和社会压力,这在宁采臣看来,只是追求身体的超脱。
那些人只是在逃避社会,把自己的义务压力,扔给其他人罢了。
人活着这个世界上,就不免有着权利和义务,享受自己的权利,尽自己的义务,之后,才有资格说追求思想的超脱。
“你这可是把天下几乎所有的僧人都骂了啊。”宁采臣笑道,以前就觉得这个和尚不错,现在一接触,果然是个妙人,宁采臣感叹一句:“嬉笑怒骂由心,果然是真和尚。”在他的理解中,真和尚,也就是在物质生活上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,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心境,心是通明的,不被外界的一切所束缚,不被欲.望所驱使。
心如一面镜子,映照这个缤纷的世界,容纳一切的胸襟,和洞悉一切的智慧。
这种境界,可以说是佛,可以说是道家的仙,可以说是儒家的圣。
“你很有慧根,跟我学做和尚吧。”唐三藏微微笑道,以他的境界,自然不会束缚于和尚两个字,既然是修心,那么在世俗的身份又有什么重要的。不过是碰到一个有意思的人,像朋友一样调侃着.这就显示出他和普通和尚的区别,没有一直把自己摆在‘我是和尚’这个位置上,他也是一个俗人。
“我六根不净,做不成和尚。”宁采臣把一块肉放入口中,这些美味,人的七情六欲,他可放不下。
这顿饭吃的时间有点长,高僧嘛,本来就喜欢和别人辩证佛法,这个佛法当然也可以是一些人生观世界观,唐三藏是一个博学善辩的人,大事小事,他都能说出自己的一番道理。宁采臣呢,算是一个善听的人,多听少说,与唐三藏的辩证,往往只有几句话,但也有自己的道理,不能说是错。两人你来我往,唐三藏把那些深奥的佛理,用简单通俗的手法说出,让人认同。宁采臣则把对生活中一些普通现象深入剖析,三言两语说出那些大家早已习惯的事件中,所蕴含的道理。
唐三藏是浅说佛法,宁采臣深谈人事,最后却是殊途同归,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一切的主体都是人,说来说去,都是人情。
说着说着,两人相视一笑,结束这顿午餐。
“完全插不上话。”祝英台郁闷道,她问完两个问题之后,就变成宁采臣和唐三藏的研讨会,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,就是跟不上他们的思维节奏。叶秋零和梁山伯深有同感的点头,他们两个也是傻傻地听着,思维完全被唐三藏和宁采臣带着,他们抛出一个问题,大家还没想好,两人已经把这个问题讨论完,接着下个问题……
宁采臣当然知道,他对人情道理的理解比不上唐三藏,只不过唐三藏这个和尚,没有什么胜负心,阐释自己的道理,也不会否定你的道理,给人很舒适的交谈气氛。宁采臣在交谈之中,还隐约提起一点关于命运啊,因果啊之类的东西,想知道唐三藏这位高僧的看法。
“若能知道什么是命运,什么是因果,那和尚早就一念成佛了。”这是唐三藏的原话,按他的说法,普通人不管对因果、命运有怎么样的理解,都是偏颇不完整的。真正能看透的,只有那高高在上的神佛。这种说法有些太消极,好像什么都是命中注定,凡人永远不可能反抗。于是唐三藏又提出另一种看法,所谓的命运、因果,其实就是人走出来的路,我们凡人,能做的也就是走好自己的路,也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。
好吧,这个简单,路是人走出来的,我们走过的路,不就是所谓的命运,过去已经注定,未来还要看自己。
只是这对宁采臣的情况不适用,他现在是以凡人之躯,窥视到命运的一角,这一角还是经过变形的……他现在能做的,果然只有注意一下事情的发展,然后该干嘛干嘛。